[天氣資訊] [交通資訊] 《水調歌頭—遊覽》作者:黃庭堅

瑤草一何碧
春入武陵溪
溪上桃花無數
枝上有黃鸝
我欲穿花尋路
直入白雲深處
浩氣展虹霓
只恐花深裏
紅露濕人衣
坐玉石 倚玉枕
拂金徽
謫仙何處
無人伴我白螺杯
我為靈芝仙草
不為朱唇丹臉
長嘯亦何為
醉舞下山去
明月逐人歸
[行山路線] [香港地方]
[手機覆蓋地圖] [谷歌地圖] 最佳瀏覽像素:1024 x 768 [中原地圖] [地理資訊地圖]

《小八仙軍事遺跡》 (29.12.2018)

「飛鵝山」(602m)西領九龍群峰,其東又伸延一系列山脈,起伏之勢如「八仙嶺」,稱「小八仙」,包括「大上托」(399m)、「五桂山」(304m)、「照鏡環山」(247m)及「魔鬼山」(222m),其中「五桂山」原名「五鬼山」,由五峰組成,五鬼加上魔鬼,原來八仙之中混有六鬼。昔日「照鏡環山」對下海灣規圓如鏡,平靜無波,蜑民稱「照鏡環」(蜑音英譯 Tiu Keng Wan,蜑民稱大灣為「灣」,小灣為「環」),陸地山崗叫「照鏡嶺」。五十年代初,「照鏡嶺」喚作「調景嶺」,留下蔣脈殘兵,雖是海角窮山,團體與難民艱苦經營,逐漸自成一國,成就「小台灣」。歷史無情,四十年如夢,九七人去,社區清拆,新城另起。二十年間,一座座石屎森林拔起,今天身在「將軍澳」,抬頭不見青天,不見白日,盡是高樓。是日一行九人,自「坑口」走到昔日的「調景嶺警署」,經「茅湖山」(233m)過「五桂山」,走「魔鬼山」至「鯉魚門」,遊「小八仙」之餘,亦一探附近的歷史遺跡。

茅湖山觀測台
五桂山,右是茅湖山,左是大上托
石屎森林
山一籠雞
魔鬼山碉堡上回望小八仙,右是照鏡環山
歌賦炮台
砵甸乍炮台
地堡入口
探秘
荒草萋萋覓歸途

《燕岩走馬下蓮澳》 (28.12.2018)

今天登「燕岩古道」,上「走馬崗」,下「蓮澳」,可說是故地重遊。然而下山卻誤跟一組簇新絲帶,走了一條旅行隊最近重開的山徑,須穿「蓮澳村」後山墳地入村。印象中「蓮澳村」犬群兇惡,故下山時拾了一根樹枝保護自己,幸入村時只遭三犬走近吠了數聲,打過招呼後,犬隻無大惡意,於是輕鬆離開。今天在山中探索,有些地方比預計中困難,未來一週天氣寒冷,或要待天氣回暖,才重來走那欲走而未走之「路」。

早上有藍天,滿懷希望
午後天陰轉冷,鬥志消磨

《全走吊燈籠西脊》 (26.12.2018)

「吊燈籠」(416m)又名「大青山」,另有名字「仰天龍」來自風水舊說。其主峰在東,東南北三面皆險,西有副峰「糞箕托」(369m),餘脈走至「烏蛟騰山火瞭望台」所在的「桅尾嶺」(300m),接「減龍脊」朝西北緩降,最後越數小崗落「雞谷樹下」,整條西脊走向明確,一氣呵成。今官方地圖標「糞箕托」為「芬箕托」,查「糞箕」乃昔日農具,以形容該山頭地形。另「減龍脊」近年亦有人呼作「金龍脊」,原來「減龍」一名亦關乎風水,指龍脈自「吊燈籠」西至「桅尾嶺」,龍氣開始衰減,故「桅尾嶺」的土名又作「減龍頭」,其延伸往西北方向的山脊便稱「減龍脊」或「減龍嶺」。是故「糞箕」變「芬箕」、「減龍」變「金龍」,皆地方名字音轉或雅化的例子。今天自南脊登「吊燈籠」,賞「印州塘」,大休後全走西脊至「雞谷樹下」,在「鹿頸」見近二百人排隊等候小巴,遂再走一程,至「沙頭角警署」乘巴士賦歸。

吊燈籠南脊下望,培塿起伏有致
紅石門及火紅海岸
印洲塘
層層山色,最高最遠是蚺蛇尖
筆管榕
沼澤
減龍頭回望吊燈籠至糞箕托山脊
轉入減龍脊
下降至雞谷樹下村
鴉洲,白鷺之家

《輕登釣魚翁》 (25.12.2018)

登「釣魚翁」,傳統路線是走「釣魚翁郊遊徑」,此南北線也。然「日出康城」一帶人口日增,行山人士已開發了數條山徑自西面接上「釣魚翁郊遊徑」,當中以「峻瀅」(近港鐡站)一線最為稱便,配合原有下「相思灣」的山徑,則遊「釣魚翁」亦有東西線矣。今天用兩小時探此東西線,下山還覓得「釣魚翁東崖」的登山口。

右下方屋苑是峻瀅,有山徑上接釣魚翁郊遊徑
釣魚翁
下相思灣途中,見左方有絲帶引路上釣魚翁東崖

《嶂上郊遊徑》 (22.12.2018)

曾多次行經「嶂上」,卻未嘗全走「嶂上郊遊徑」,猶其是「榕樹澳」至「坳門」的一段天梯,近年少有問津。今回細探全條郊遊徑,自「海下路」起步,途中特別留意疑似跨「猴塘溪」往「石屋山」的山徑,深入探索,發現可走者不下三條,皆須穿密林步隱徑。至於天梯一段,路況良好,遠比當年未闢作郊遊徑時易走。走畢「嶂上郊遊徑」,還要走一條漫長車路,自「榕樹澳」出「水浪窩」。

大吳風草
華南兔兒風
匙葉黃揚
吊鐘

《墨蘭》 (19.12.2018)

今年有多位名人相繼去世,彷彿告訴一個時代的落幕。墨蘭又名報歲蘭,今日開花,意味著2018年即將過去,我們正好告別逝者,包括那些因「山竹」而倒下的老樹,放眼2019年,期待新生命新世代接力綻放光芒。墨蘭是傳統國蘭,中國人愛蘭,但不是愛蘭在野,而是愛蘭在室,移蘭據為己有,更攪甚麼蘭藝,大量野採,幾種國蘭現已瀕臨野外滅絶,香港的墨蘭也不例外。幸近年民間的生態教育做得不錯,香港年輕人的保育意識,普遍勝過前人。

原始植株
照片經特別處理,突出花姿
萼片披針形,淡褐色,呈紫褐色脈紋
毎一朵花的方向都不同
花瓣短寬,有紅褐色條紋,唇瓣則有紅斑點
林下佳人,空谷無人也自香

《河背大棠》 (15.12.2018)

入冬後第一次出現氣溫驟降,決定一探「大棠」紅葉。受早前超強颱風「山竹」影響,今冬紅葉盛況料比以往遜色,畢竟在眾多紅葉熱點中,「大棠」擁數量最多的楓香樹,只要不失時機,其中總會找到漂亮的植株。除紅葉外,「大棠山道」上的香港茶正値開花期,欣賞指數更高,但路人都沒有留意。今天遊「大棠」前,先到「河背水塘」,青山綠水,藍天白雲,初臨此地的行友,幾疑身在人間仙境。

河背水塘
疑似人間仙境
留影
這是冬天的樹嗎?它一年四季都是這個樣 …… 做樹活一輩子很累吧?累也要站着
踏着山竹的腳印
大棠楓香樹
香港茶
長尾毛蕊茶

《彌勒山》 (1.12.2018)

「彌勒山」又名「昻坪山」,大嶼第四高,全港排名亦在十大高峰內,回想原來從未登頂,今天正好補回這空白。自「昻坪」起步,登南脊下北脊,坡度不緩也不急,秋冬走來輕鬆暢意。歸程下走「吊車徑」,漫長的石梯,反而給雙腳帶來反震。此一帶景觀可謂三年一小變,五年一大變,眼下鐡橋飛渡大海,行車竟是右上左落,明日話今天,「彌勒山」山頂,俺曾睡風流覺,將五十年不變看飽。

寶蓮寺後是彌勒山
厚葉鐵線蓮
背景為鳳凰山
背景為大東山,左後是二東山,官方地圖稱蓮花山
藍天下高雲隨著氣流移動起舞
回望昻平
奇石!如方包切片
大橋行車,右上左落
彌勒山山頂,俺曾睡風流覺
合照
下山途中
吊車徑
吊車,也是右上左落
東涌濕地生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