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天氣資訊] [交通資訊] 《水調歌頭—遊覽》作者:黃庭堅

瑤草一何碧
春入武陵溪
溪上桃花無數
枝上有黃鸝
我欲穿花尋路
直入白雲深處
浩氣展虹霓
只恐花深裏
紅露濕人衣
坐玉石 倚玉枕
拂金徽
謫仙何處
無人伴我白螺杯
我為靈芝仙草
不為朱唇丹臉
長嘯亦何為
醉舞下山去
明月逐人歸
[行山路線] [香港地方]
[手機覆蓋地圖] [谷歌地圖] 最佳瀏覽像素:1024 x 768 [中原地圖] [地理資訊地圖]

《行苦路過三灣》 (2.1.2021)

1950年代初,熙篤會在「大嶼山」東岸建「聖母神樂院」,位置偏僻,主要靠船隻出入。在碼頭登岸後,有車路上通神樂院,院方更闢此路為「苦路」,沿途在14棵大樹上掛十字架,貼上耶穌不同表情的頭像,分別寫了「判決」、「迎架」、「跌倒」、「遇母」、「分擔」、「印容」、「重跌」、「叮嚀」、「摔倒」、「剝衣」、「被釘」、「懸架」、「卸屍」和「安葬」等字,扼述耶穌受難的歷程,院方還在「苦路」之後加設「復活」一站。今天自「愉景灣」起步,經「稔樹灣」及「長沙欄」進「苦路」,我們沒左下碼頭,而是右上逕往神樂院,從第五站「分擔」步至「永援聖母橋」前的「復活」。遊罷神樂院,翻山往「梅窩」,最後在「銀礦灣」一間酒店用膳。

愉景灣的沙灘大白灣,左山是老虎頭
稔樹灣
長沙欄村外沙灘
第五站「分擔」
第七站「重跌」
第八站「叮嚀」
第九站「摔倒」
第十站「剝衣」
第十一站「被釘」
第十二站「懸架」
第十三站「卸屍」
到達神樂院
「復活」
三角楣前後刻拉丁文,意謂:「進入者得平安,離開者享安樂」,藍和白是象徵聖母的色彩
法蒂瑪聖母亭,正面對聯:「靈形迭現,法蒂瑪牧童聆訓;慈光普照,大嶼山隱士獻身。」
亭的基座背面刻有碑誌
聖堂位於高地上,靠永援聖母橋(1960年)連接外面的車路
橋邊放十字架
橋下的大水坑,流水不息,洗刷每顆過橋者的心靈
聖母神樂院聖堂,以花崗石建造,外形簡單樸實,保持中世紀特色
聖堂門外有本篤會會祖聖本篤像,手持他所寫的會規,熙篤會乃本篤會一支
離開神樂院,登至最高點,可望大嶼山東鄰諸島,幻想明日大嶼
下梅窩途中,蓮花山及三山台東面澗谷清晰可辨
梅窩碼頭在望
銀礦灣海灘
午膳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