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天氣資訊] [交通資訊] 《水調歌頭—遊覽》作者:黃庭堅

瑤草一何碧
春入武陵溪
溪上桃花無數
枝上有黃鸝
我欲穿花尋路
直入白雲深處
浩氣展虹霓
只恐花深裏
紅露濕人衣
坐玉石 倚玉枕
拂金徽
謫仙何處
無人伴我白螺杯
我為靈芝仙草
不為朱唇丹臉
長嘯亦何為
醉舞下山去
明月逐人歸
[行山路線] [香港地方]
[手機覆蓋地圖] [谷歌地圖] 最佳瀏覽像素:1024 x 768 [中原地圖] [地理資訊地圖]

《二百年前北角海岸行》 (10.3.2024)

參照老師曾經的帶領,從大坑蓮花宮走到銅鑼灣天后廟,之後再行至皇都戲院一帶,這正正是踱步於二百年前的北角海岸。查North Point名字初指海岬岬角,首見1845年地圖,與銅鑼灣(未填平的海灣)另一邊岬角East Point相望。這條海岸線自南向北後轉東北,是當年銅鑼灣(海灣)的東岸,盡處有山名East Hill(見1844年地圖),East Hill以東有小海灣,跨灣後海岸線轉為西東走向,此一帶地名七姊妺(名字初見1888年地圖)。英佔初期香港政府修建一條沿海岸線連接銅鑼灣及筲箕灣的泥路,開始有路駁通北角與七姊妺。至於北角不斷東擴令七姊妺退至今之健康村一帶,是近六七十年的發展,1985年北角地鐵站正式啓用後,七姊妺之名更不彰顯。
(參考:https://www.hkmaps.hk/viewer.html

未有任何填海工程前的北角海岸線原貌,摘自1841年英人在軍艦上繪製的香港全圖

回說二百年前的北角或銅鑼灣(海灣)東岸,當時已有銅鑼灣天后廟,古稱紅香爐天后宮,又稱燈籠洲天后古廟,廟內有1747年鑄的銅鐘,估計該廟在此年或之前已建成。値得注意的是此廟在1868年的大型重修,從廟內尙存的碑文所見,捐款者眾,不乏大行,更有國內及海外商號,原因吸引學者探究。查當年銅鑼灣一帶雖僻處維多利亞城東陲,East Point卻是渣甸洋行的大本營,當是生財之地。
(參考:黎志添《香港廟宇碑刻志——歷史與圖錄》、丁新豹《紅香爐和紅香爐天后廟》)

銅鑼灣天后廟
廟前的紅香爐,左右兩香爐書「燈籠洲天后古廟」
廟中銅鐘,上刻乾隆十二年,即1747年
牆身上有兩幅比人還高的黑碑,字跡模糊,左碑尤甚,但可判斷滿是1868年重修時捐款者芳名
右碑較清晰部分
第一行列出捐銀最多的商號,皆南北行大莊

大坑蓮花宮建於1846年,1863年重修成今貌,建築獨特,前殿呈半八角形,別樹一幟。相傳村民因觀音曾在該處顯靈而建廟,太平天國時期大量客家人逃難到大坑,蓮花宮成為村民的議事、仲裁及社交場所。後來約於1880年,大坑曾發生瘟疫,村民紮一巨龍,上插香枝,在中秋前後舞火龍繞村遊行,沿途燃放爆竹,之後,瘟疫果然停止。自此村民每年都進行三天的舞火龍活動,以保大坑合境平安。蓮花宮的天花刻有以龍為主題的壁畫,相信與舞火龍習俗有關。
(參考:https://www.ctc.org.hk/temple/%e5%a4%a7%e5%9d%91%e8%93%ae%e8%8a%b1%e5%ae%ae/

大坑蓮花宮
前殿呈半八角形,配以重檐攢尖式屋頂
攢尖頂內部,可見半八角形設計,圍著寶頂刻有一龍

皇都戲院雖是歷史建築,但非此行目標,既探訪了天后站的「天后」,也想找到炮台山站的「炮台」。炮台已拆,在舊地圖上找,果然在1864年地圖上見Battery在East Hill上,對出海角是North Point,Battery字眼其後只再出現在1903年地圖。文獻上記載則有North Point Battery,即北角炮台,建成日期有幾種說法,都在1880年前後,與1864年地圖有點時間差,待考。拆卸日期則一致在1920年。今古地圖對照,炮台位置就在皇都戲院附近。然則炮台山在哪?百多年前的地圖沒這名字,地鐡站旁有小山崗,相信是移山工程剩下的East Hill山體。今出站後沿炮台山道上行不久轉左,可找到小山崗上的炮台山道遊樂場。百多年前,遊樂場位置再出便是北角海岬,北角炮台應在遊樂場位置通往海岬的山體(已被削平)上。現附近有街道名堡壘街,亦可佐證北角炮台位置。至於炮台山Fortress Hill一名,是地鐵站啓用後才廣泛使用的。
(參考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00066969742406/posts/292006281178941/

炮台山道遊樂場
遊樂場平面圖,其西緣與原來的海岸地形吻合,北面藍色是厠所
厠所後面是人工削坡,接著是住宅大厦
從保壘街可見人工削坡與住宅大厦間的窄巷
近看削坡,右邊住宅向右隔一座大厦及英皇道,便是皇都戲院
重塑中的皇都戲院,鄰近可能是北角炮台的舊址